紫砂壶以制壶工艺最具代表

2017-04-24 14:26:51 

紫砂壶制作工艺属于中国传统手艺的组成部分。在明代中期以后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工艺体系。杨帆在《宜兴紫砂工艺思想探微》论文中认为:宜兴紫砂壶尤以制壶工艺最具代表性,为制陶工艺的发展做出多方位的探索和贡献,具体体现在陶土选择、泥料的制备、工具的创造、成型的技法、表面的处理、粉泥(类似于化妆土)技法的运用、绞胎装饰工艺的应用、塑造工艺与器皿制作的结合、坯体刻画装饰等多个方面,表现出了尊重材料的属性,充分发挥材料特点,“因材施艺”的工艺思想,呈现出对工艺理解的不断精细化和严格化。

在宜兴陶瓷行业中流传的谚语:“一火二土三细工”,就是强调了制作一件成功的陶瓷艺术作品 “烧成、用料、工艺”的重要性。李景康、张虹((阳羡砂壶图考•制工窑火》中说:“就所见宜壶,察其造工,由明以迄顺(治)康(熙),以捏造车坯为多,全以手捏与印模者罕见。雍(正)乾(隆)市制之器,印坯车胎为广。及嘉(庆)道(光)之世,(陈)曼生司马重倡壶艺,古法是尚,故捏造车胎之法极盛.如杨彭年、邵二泉、邵景南、冯彩霞、黄玉麟诸人所制之壶.俱用此法若全以手捏,则间见耳就印模与捏造而论,印模之法易精,在工业为进步;捏造之法难精,在技能为绝诣故印模之法便于仿行,捏造之法,则庸工不易措手也名家之壶,俱以权造见长,坐是故耳。”

清代的朱琰在《陶说》中有:“圆器之造,每一款识,动经千百,不有规范,断难画一。其模子必须与原样相似,但尺寸不能计算。坯泥松性浮,经火则松者紧,浮者实。一尺之坯,止七八寸,伸缩之理然也。欲求立坯之准,必先模子。故模匠不曰造,而曰定。一器非修数次,尺寸款识,出器时定不能吻合。必熟谙火候泥性,方能计竹加减,以定模范。此匠一镇推名手者,不过三两人。”此处也强调了唯有谙熟紫砂壶的烧成、泥性的制陶者方可成为杰出名手。

紫砂壶以制壶工艺最具代表》阅读地址:http://www.qinpincha.com/cha-7854.html

最新图文资讯: